致終將遇見的你
讓我們用朗讀感受成長的力量
傾聽拔節(jié)的聲音
在朗讀中遇見美好的自己
個人簡介
朗讀者:侯楠
侯楠,徐州市蘇山小學教師。
《覺者為師:好教師成長之新境》
本書系作者關(guān)于名師成長課題的多年研究成果,從四個視角切入探索名師成長的秘密:名師成長的教書之境;名師成長的育人之境;名師成長的學習之境;名師成長的育己之境。每個視角分別揭開若干個秘密,如從題海到題根;從師長到師友;從追求很好到享受幸福;從積極工作到健康工作等。助力教師專業(yè)成長。
任勇,福建省廈門市教育局副局長,數(shù)學特級教師,北京師范大學兼職教授,曾任廈門第一中學校長、廈門雙十中學副校長。先后榮獲福建省優(yōu)秀青年教師、福建省優(yōu)秀專家、廈門市拔尖人才等稱號。
“要給學生一杯水,教師要有一桶水”,這一桶水從哪里來?很重要的一個途徑就是向書本、雜志學習。當然,現(xiàn)在人們說,一桶水不夠了,教師要有一條常流常新的小河。不管是一桶水還是一條河,都要求教師不斷地充實知識、更新知識。一個教師,沒有一定數(shù)量的教育、科學、文化書籍和雜志是不可思議的。
聽聽蘇霍姆林斯基是如何談讀書的:“讀書不是為應(yīng)付明天的課,而是出自內(nèi)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閑時間,不至于把備課變成單調(diào)乏味地死摳教科書,那就要讀學術(shù)著作。應(yīng)當在你所教的那門科學領(lǐng)域里,使學生教科書里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(chǔ)知識,對你來說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。在你的科學知識的大海時你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里的那點基礎(chǔ)知識,應(yīng)當只是滄海一粟?!?br />
教師向書刊學習,一要熟讀教科書,這樣才能對教材了然于胸,才能更好地用教材教,才能把握教材、吃透教材、激活教材、改組教材、拓展教材;二要參讀教輔書,這里的教輔書不是通常人們所說的“教輔”,專指“教學輔導書”,如課程標準、教學參考書、優(yōu)秀教學課例等;三要縱讀專業(yè)書,一類是學科專業(yè)書,包括學科專業(yè)雜志、學科研究書籍、學科競賽書籍和學科教育教學書籍,另一類是教育專業(yè)書,包括教育理念、教育藝術(shù)、教育方法、教學技巧、課程改革、教師發(fā)展等;四是橫讀大學科,“大學科”就是將自己所教的學科融入大一類的學科,這樣可以從更廣闊的視角來看自己的學科,如音樂學科之大類就是“藝術(shù)”,數(shù)學學科之大類就是“理科”,歷史學科之大類就是“文科”,等等;五是廣讀人文書,人文社科類的著作涉及面比較廣,具有人文涵蓋面的人文類書籍是很適合教師閱讀的,教育書籍當然算人文書籍,其他還有文化、藝術(shù)、美學、哲學、國學、歷史等。
當信息化浪潮涌入教育時,人們驚呼“教師很可能會消失”。一浪一浪涌過后,人們發(fā)現(xiàn):教師依然存在。教師之所以“依然存在”,是因為面對信息化的挑戰(zhàn)和沖擊,教師永遠保持“不斷學習的姿態(tài)”。學習,才能更好地改變自己、提升自己。
閱讀是一種美好的遇見,翻開書本,去觸摸這世間的美好,邂逅一份溫暖的感動。時光美如斯,正是讀書時,期待那縷縷書香,溫暖心田,讓我們步履不停,一直讀下去,遇見更好的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