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別山情
徐州市小海燕記者團王若貝
30名小記者團剛剛放下考試的筆,背著行囊在老師的帶領下,打著“挺進大別山”冬令營的旗幟,冒著嚴寒,頂著風雪,奔向革命老區(qū)大別山。大別山橫跨鄂豫皖三省,這次冬令營活動中心是在全國著名將軍縣,皖西六安地區(qū)金寨縣。
初到大別山區(qū)金寨縣,望著那黑黝黝的群山,禁不住發(fā)出自內(nèi)心的呼喚,像是在向全世界宣布:“大別山,我們來了!”
隨著車子的顛簸,這種新奇感不久便消炎云散,直到透過車窗,偶然發(fā)現(xiàn)那第一座茅舍,才驚訝地發(fā)覺這大別山的貧困。
崎嶇不平的山路把我們引向山的深處,于是路邊漸漸出現(xiàn)了干柴堆、稻草垛以及一些平素難以見到的東西。路越發(fā)地難走,車子不時要停下來修修。這時便圍上一群衣不遮體的孩子,驚奇地指指點點,望著我們這群大山外面闖進來的“新奇人物”。我們走下車來,試圖詢問他們生活、學習的情況,然而,怕生的他們大都四散而去,留給我們滿目的荒涼、凄冷和迷茫。
終于遇上了幾位老鄉(xiāng),從他們的口中了解到了生活給予他們的重擔。雖然有著山青水秀的宜人景色,然而閉塞的交通和地理環(huán)境卻交織成一副沉重的枷鎖,世世代代扣在山區(qū)人的頭上。種莊稼,貧瘠的土地的收成僅夠勉強維持一家人一年的基本生活;搞副業(yè),山區(qū)的氣候和極差的條件使家畜根本無法養(yǎng)好;跑運輸,那崎嶇的山路,泥濘的小道……還有,資金從何而來呢?孩子大了到了該上學的年齡,卻交不起一年幾十元的學費,或是上不幾天便因無法繳納書本費而含淚輟學。
孩子們哭著鬧著要上學,家長們只有嘆氣!就是把他們一戶一年的收入加起來,也不過三四百元繼續(xù)向山里挺進,可所見、所聞、所想、所感卻不再只有“窮困二字。我們來到一戶農(nóng)家,這家的主人身患重病,還要支撐一家人的生活,并且負擔兩個兒子的學費。從他心中發(fā)出的不全是哀嘆,竟還夾著些許希望!
“孩子沒錢上學,國家的希望工程還是幫了大忙。每年代我家交大半學費,還勉強上得起?!薄半m說咱這窮,可國家的扶貧政策也帶給咱不少實惠。多虧了政府年年撥給咱的救濟,要不咱更難熬哇?!笔堑?,希望,大別山區(qū)還有著希望的種子,老區(qū)人民也不會輕易被困難嚇垮,他們要奮爭。
幾天過去了,我心中的這點希望好像火種一樣,漸漸地變大再變大。我對大別山區(qū)已產(chǎn)生了濃厚的感情,那樸實的人民給我以希望,大別山似乎不再只是貧困落后了!
冬令營活動就要結(jié)束,當我們采訪車行至六安市區(qū)時,耳邊傳來了由著名歌唱家吳雁澤首唱的《再見了大別山》,輕風牽衣袖,一步一回頭。山山嶺嶺喚我回,一石一草把我留。啊,再看一眼大別山,萬般情思胸中收。繽紛的山花呀,不要搖落你惜別的淚。挺秀的翠竹呀,不要舉酸你送行的手。啊,再見了大別山,你牽去我的一顆心,我要把你銘記在心頭!相逢又分手,握別眾老友。男女老少皆叮嚀,盼我隔年再來游……
再見了熱情的六安金寨,再見了這片紅色的熱土,再見了老區(qū)大別山!
攝影陳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