訪原中宣部常務(wù)副部長郁文爺爺
徐州市小海燕記者團 武黎嵩
我作為徐州市小海燕記者團“尋找紅軍足跡”匯報采訪隊的小記者之一,榮幸地來到了首都北京,并踏進(jìn)了原中宣部常務(wù)副部長、延安時期著名的大記者-——郁文爺爺家的庭院。
這是一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,精巧的池塘,裊娜的盆花,給人一種清幽深遠(yuǎn)的雅致。
郁文爺爺和他的夫人廖冰奶奶把我們迎入客廳,客廳不大,普通木地板,由幾種不同款式組成的一圈沙發(fā),既反映出不同的時代,又透出郁爺爺對生活的儉樸作風(fēng)。在客廳東墻并排著四個大書架,擺放著盡是古今中外名著。面對這洋洋洋灑灑的文集大典,我好奇問:“都文爺爺,您讀完這些書需要幾十年吧”。郁爺爺笑了笑,語重心長地說:“書不在于讀多少,關(guān)鍵要讀好書,哪怕一本,讀懂讀透對你一生會有很多好處的。"聽著這發(fā)自肺腑的話語,望著郁爺爺身上的白襯褂、藍(lán)褲子、黑布鞋和那副厚厚的老花鏡,我覺得這里的一切都是那樣自然、和諧。
郁文爺爺抗戰(zhàn)前在北京上中學(xué),“一二·九”運動后加人“民族解放先鋒隊”。面對我東北三省大好河山的淪陷,國民黨蔣介石堅持不抵抗政策,使得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步步踏入關(guān)內(nèi)。當(dāng)中國共產(chǎn)黨領(lǐng)導(dǎo)下的工農(nóng)紅軍以超人的膽略取得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的時候,郁老真切地感受到了“只有共產(chǎn)黨,才能救中國”的偉大真理。于是,他在北京淪陷的前夜,義無反顧地越高山、渡黃河,到達(dá)了革命圣地延安,從而投人到了中國革命的偉大行列。
我禁不住又問:“郁爺爺,您當(dāng)時才十七歲,怎么有這么大膽量呢?”他老人家沒有馬上回答,沉思了一下,說:“看到你們我就看到了希望,我們昨天為之奮斗追求的,就是為了你們的今天。孩子們,你們一定不要嬌氣,要節(jié)儉、誠實、上進(jìn)?!倍潭處拙湓?,道出了老一輩革命家的熱切期望和祝愿,寄托了不懈的追求。
郁文爺爺?shù)淖非笫侵粮邿o上的,他將個人的追求和民族的命運交織在一起,尋找真理,探索光明,是一位精神的富有者。我想,追求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種需要。沒有追求目標(biāo)的人生是空虛的,乏味的,這一點確實很重要。
攝影陳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