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月6日上午,驛城實小科學組牛春曉老師執(zhí)教了《果實和種子》這一課,科學組其他老師進行聽課評課。在教學過程中,眾位老師深感課程設計的重要性以及學生主動探索的價值。這堂由牛老師執(zhí)教的《果實和種子》科學課,以生活為起點、以探究為主線,將抽象的科學概念轉化為鮮活的實踐體驗,在孩子們心中播撒下探索與熱愛的種子。
關于教材內容的處理,牛老師嘗試從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出發(fā),引導他們觀察多種多樣的種子和果實。孩子們通過觸摸、觀察、記錄,發(fā)現了種皮、子葉和胚的結構奧秘。牛老師適時引入延時攝影視頻:一顆種子從破土到開花的生命歷程,讓抽象的知識化為具象的震撼?!霸瓉硇⌒〉姆N子里藏著整個春天!”
徐老師說,這堂課的成功,源于牛老師對兒童認知規(guī)律的深刻把握。她將“果實與種子”的知識模塊轉化為“觀察-發(fā)現-驗證-拓展”的探究鏈條,用問題驅動思維,用實踐替代說教。更難得的是,課堂始終滲透著對生命的敬畏:當學生解剖種子時,徐老師還提出一點要提醒學生“動作要輕柔,它們是有生命的”;當討論果實用途時,她引導學生思考“人類該如何感恩自然的饋贈”。
“科學教育不是知識的灌輸,而是點燃好奇的火種?!闭鐥罾蠋熕f的這樣,這堂充滿童趣與深度的科學課,不僅讓學生記住了“種皮保護胚”的概念,更讓他們學會用科學家的眼光觀察世界,用生命守護者的心靈擁抱自然?;蛟S,這正是教育最美的模樣——讓知識的種子,在愛與智慧的土壤中悄然萌發(fā)。
這堂課如同一面鏡子,映照出科學教育的理想形態(tài):當知識被賦予生命的靈性,當課堂成為探索的樂園,教育的意義便不再局限于課本,而是化作照亮童年的一束光,引領學生走向更廣闊的天地。這才是我們科學課堂的意義。
撰稿人:科學組
審核人:張楠